報告文學是時代的“晴雨表”和文學的“輕騎兵”,在中國當代文學進程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10月11日至12日,全國報告文學創作會議在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00余位報告文學作家、評論家、編輯出版人和文學組織工作者共聚一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圍繞新時代報告文學的創作方向和發展路徑展開廣泛交流。此次會議凝聚共識、匯聚智慧、積聚合力,對進一步認識報告文學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的重要作用,助力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報告文學是紀實類文體,其之所以能夠贏得讀者信任、承載時代記錄功能,關鍵就在于真實可信。真實,是報告文學的立身之本,更是報告文學的尊嚴所系、生命所依。真實的力量,成就報告文學的分量。這一文體特質,要求創作者既要原原本本地恪守真實、如履薄冰地敬畏真實,更要建立起對真實的深度理解,超越局部的“經驗真實”,抵達反映時代總體面貌、揭示內在規律的“整體真實”和“本質真實”。唯有秉持如實記錄、如實報告的“史家筆法”,才能為時代留下宏大而深刻、可資鑒照千秋百代的文學證言。
報告文學的文學性產生于紀實性之中,也應以獨特的藝術方式反哺并升華紀實性,兩者是有機統一、共生共榮的。忠實地記錄現實、表達真實,是報告文學的天職和專長。報告文學的審美特質不僅來源于事實本身的飽滿與堅實,更來自于創作者基于事實對生活進行的深刻發現與洞察。新時代的報告文學應當在堅守真實性、客觀性的基礎上,全力提升文學表達能力,精準地、恰如其分地直陳其事,讓一個個具體的人物、真實的故事、鮮活的場景躍然紙上,從而匯聚社會生活的豐富色彩,傳遞時代進步的鮮活記憶。唯有不斷拓展紀實寫作的視野、推動文體創新,優化紀實寫作的形態、強化文本結構意識,表現真實人物、開掘形象深度,追求準確的語言、重視文字打磨,才能將有價值的題材真正轉化為具有思想穿透力與藝術感染力的文學佳作。
當前,歷史進程加速演進、傳播格局深刻變革、文學語境日趨多元,報告文學的創作生態及其真實性原則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針對創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比如藝術自由的合理分寸,以虛構代替事實,對表現對象進行過度想象和加工,導致作品的真實性受損、可信度降低;忽視田野調查這一核心環節,依賴電話采訪、線上采訪與二手資料,缺乏對原始素材的挖掘與甄別;在創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淺嘗輒止,不愿反復求證、交叉互驗、刨根問底,致使作品根基不牢、質量參差;還有作者未能將書寫對象置入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復雜的現實關系之中,導致文本呈現扁平化、碎片化等傾向,本次創作會議將認真分析研究,深化討論。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普及和迭代發展雖在信息處理層面帶來便利,卻對報告文學的真實原則、版權法規與創作倫理構成新的沖擊。面對多重挑戰,報告文學唯有堅持問題導向、增強應變能力,在守正創新中持續提升發掘能力和創作標準,方能煥發新的生命力,彰顯自身價值。
面對新時代新征程的宏偉變革,報告文學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廣大報告文學作家要樹立大時代觀、大歷史觀,深刻領會中國式現代化的精髓要義,以生動筆觸描繪神州大地上的歷史性變革、歷史性成就。要不斷提高深入時代的腳力、觀察時代的眼力、思考時代的腦力、闡釋時代的筆力,在火熱實踐中汲取創作養分。要始終堅持真實性的底線和基本品格,強化對現實的獨立思考、深入挖掘與藝術提煉,實現新時代報告文學的高質量發展,推出更多啟迪當代、傳之后世的精品力作。
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圖景,正召喚著每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文學創作者。廣大報告文學作家要勇擔時代賦予的神圣職責與光榮使命,以真實之筆用心用情書寫新時代的中國故事、人民心聲與精神圖譜,凝聚社會共識、激發奮進力量,讓報告文學成為新時代中國的備忘錄、風物志和心靈史,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