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中原大地遭遇連陰雨天氣,給秋作物適時收獲、晾曬帶來不利影響,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秋收保衛戰在河南各地打響。
這場秋雨洗禮中的搶收答卷,不僅丈量著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刻度,還體現著糧食生產大省的使命擔當。從柘城縣朱襄鎮滿負荷運轉的玉米烘干生產線,到安陽縣瓦店鎮糧食烘干生產線正全力運轉,實現了玉米從清理、烘干到加工的全流程作業,彰顯了各地正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保障秋糧顆粒歸倉。
全省上下以“搶”字當頭的緊迫感、以“實”字托底的責任感,將總書記“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囑托轉化為顆粒歸倉的生動實踐。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秋糧穩產關乎全年收成。面對極端天氣考驗,河南以“三秋”生產為戰場,構建起“收烘儲種”一體化保障體系。柘城縣調集履帶式收割機打通泥濘地塊的“最后一公里”,新鄉縣七里營鎮的永昌家庭農場正在積極利用今年建好的烘干塔給所在農場以及周邊農戶烘干玉米等,烘干設備24小時滿負荷運轉降低糧食品質風險。當農業合作社的服務網絡延伸到千家萬戶,當物聯網監測系統精準調度農機農資,傳統農業正在現代化轉型中煥發抵御風險的強大韌性,這既體現了“把損失降到最低”的應急智慧,更展現了“向科技要糧”的發展眼光。
在這場秋收戰役中,讓“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具象化為一個個溫暖細節。縣鄉干部蹲守田間指導排澇,體現了黨員干部的為民擔當,農機手跨區作業不收一分錢,彰顯了團結一致的大局觀念,我們期望烘干塔前能夠排隊的歡呼場面,是因為想在糧庫開秤時能夠看到農民臉上的笑容,“中國飯碗”裝滿的不只是糧食,更應是共產黨人“時時放心不下”的為民情懷。
極端天氣是危機,更是轉型升級的契機。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農業生產新挑戰,各地正以系統性思維補齊發展短板。抗旱排澇設施的升級改造、烘干倉儲能力的擴容提質、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創新完善,這些防災能力的建設,本質上是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當秸稈還田技術讓“廢料”變“肥料”,當深耕整地為土壤注入新活力,當聯農帶農機制讓小農戶融入大市場,河南正在書寫“向管護要糧”“向市場要糧”的現代農業新篇章。
秋種是來年豐收的序曲,更是糧食安全的長遠布局。在搶收秋糧的同時,河南已著手冬小麥播種的科學謀劃。因地因墑制定播種方案,保障優質種子與綠色肥料供應,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等關鍵技術,這些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舉措,彰顯著“既顧當下豐收、更謀長遠豐產”的戰略定力。高標準農田里的土壤墑情監測,農機手手中的智能作業終端,都在訴說著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的深刻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