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圖:張卉
“全黨都要站在戰略和全局高度認識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對口援疆工作力度,完善對口援疆工作機制,共同把新疆的工作做好。”
——習近平
■核心提示
一聲遠山的呼喚,讓我省一批又一批的援疆干部人才從黃河之濱奔赴天山腳下。他們帶著專業知識、先進理念和豐富經驗,與新疆各族干部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譜寫了一曲曲同心奮斗、頑強拼搏的時代壯歌。今天,我們追尋這群自豫而來的援疆者足跡,記錄他們如何把他鄉變故鄉的心路歷程,聆聽他們山海情深的動人故事。
奮力譜寫豫新合作新篇章
□河南日報評論員
9月2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在烏魯木齊隆重舉行。七十載櫛風沐雨,七十載昂首奮進,綿延千里的群山、茫茫無際的沙漠、生機盎然的綠洲,見證著新疆各族兒女團結一心、不懈奮斗的火熱歲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審視、謀劃、部署新疆工作,深化對治疆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確立了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為做好新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動新疆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新疆70年的輝煌成就,是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新疆各族干部群眾感恩奮進、頑強拼搏的結果,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大力支援的結果,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強大生命力。
對口援疆是國家戰略,河南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擔應盡之責、謀務實之策、行固本之舉,推動對口援疆工作高質量開展,合作領域越來越廣,共建碩果越結越多。風起電至,只需0.007秒,新疆綠色電力就送到了千里之外的中原,新疆“風光”點亮萬家燈火;鄭州哈密優勢互補,構建起跨省跨區域城市算力網實驗場,東數西算開辟豫新合作新通道;從組建醫療隊送診上門,到搭建遠程診療平臺,從培育本地醫護人才,到推動藥品供應鏈升級,醫療援疆的一劑劑“中原良方”暖天山;豫劇優秀劇目《焦裕祿》《重渡溝》唱響東天山,話劇《紅旗渠》《兵團》在哈密展演,系列文化交流活動舉辦百余場,惠及兩地各族群眾百萬余人次,持續擦亮文化援疆品牌……從中原大地到大美天山,對口援疆跨千山、越萬水,架起一座座友誼之橋、心靈之橋、文化之橋,把豫新兩地人民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進一步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全面起勢,新疆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優勢更加彰顯,也為深化新時代豫新合作搭建了廣闊舞臺、拓展了戰略空間。新疆,不再是邊遠之境,而是開放前沿。河南,雖不沿邊不靠海,卻不斷突破地理界限,“空陸數海”絲綢之路連接世界,樞紐經濟百花齊放,河南制造走向全球、叫響全球。開放,讓內陸變前沿,協作,讓挑戰變機遇。繼續著眼新疆所需、河南所能、援疆所長,努力找準豫新兩地合作共贏的契合點、政策理念的共鳴點,把新疆的資源稟賦、區位特點與河南的產業基礎、技術條件等優勢相結合,聚焦能源資源、產業協作、物流樞紐等領域全面深化豫新戰略合作,全力抓好智力援疆、產業興疆、民生惠疆、文化潤疆等各項工作,就一定能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創造更多援疆新典范,不斷開創對口援疆工作新局面。
深厚的友誼跨越山海,綿長的故事還在書寫。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奮力譜寫豫新合作新篇章。

連霍高速鄭州服務區哈密農產品專柜上的商品琳瑯滿目。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北晨 攝
豫哈mix
天山甜韻入中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北晨
9月25日,在連霍高速鄭州服務區的超市里,燈光灑在貨架上的新疆葡萄干上,顆顆果實如琥珀般透亮,與“比鄰而居”的河南燴面,形成奇妙的味覺對話。
“這葡萄干比平時見到的大三倍!”常跑鄭州—西安線的貨車司機老李拿起一盒“藍寶石”葡萄干仔細端詳。
貨架旁,超市工作人員高小飛正用方言向一位老年游客介紹:“這是自然曬的,沒加糖霜。”她身后,印有“豫見新疆”字樣的燈箱映著游客舉起手機拍照的身影。
從黃河之濱到天山腳下,2000多公里的距離,因河南對口支援哈密而無限拉近。
今年6月,河南交投集團服務區公司直屬分公司聯合哈密供銷社農產品銷售企業,選擇連霍高速鄭州服務區作為全省高速服務區援疆農產品展示點,并在消費幫扶館專門設立哈密農產品專柜,精心陳列銷售50余種哈密特色農副產品。
“很多旅客對新疆農產品感興趣,但很難買到口味正宗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具備天然窗口優勢。”連霍高速鄭州服務區副經理石玉研說,借助這個平臺,能讓更多優質新疆特色產品走出天山,走進中原百姓的生活。
15元一包的奶疙瘩,19.8元一盒的手工切糕……質優價美的哈密特色農副產品吸引著過往旅客的目光。
“你看奶片配料表,沒有一點添加劑,非常適合老人和小朋友吃。”石玉研每次進新貨都要詳細了解產品特點、營養價值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
為進一步擴大銷售規模,河南交投集團服務區公司直屬分公司將哈密特色農副產品納入全省60對高速服務區銷售體系。截至目前,已采購商品45萬余元,銷售15萬余元。
暮色漸濃時,服務區亮起了暖黃燈光。展館內,剛購買完特產的一對鄭州夫婦正教小兒子認識“豫哈”兩字;而即將返疆的哈密供應商賈建森,將購買的河南燴面塞進自己的背包。
●醫務工作者
一根銀針守護百姓健康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馬愿
9月23日,在哈密市維吾爾醫醫院的正骨科門診診室,醫生趙計軒一邊和患者聊天詢問病情,一邊為一名脊柱側彎患者正骨。“去過不少醫院,一直沒有明顯的效果,來這兒第二次接受治療就不怎么疼了。”患者激動地連說了幾次“亞克西”。
趙計軒是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傳統療法科副主任醫師,援疆10個月,雖然時間不長,但在當地口碑非常好。
“趙大夫,又有患者給您送錦旗來了!”郭女士手捧一面寫有“妙灸神針治百病 德藝雙馨傳四方”字樣的錦旗,來到趙計軒的診室。
“如果不是援疆醫生帶著好技術來新疆,我家老人的病哪能好得這么快啊!”郭女士家的老人多年來飽受腰椎間盤突出的折磨,聽說河南的名醫來哈密援疆坐診,就帶著老人來試試。經過治療,短短兩個月,癥狀就緩解了。
接過錦旗時,趙計軒的手被郭女士握得緊緊的。“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他笑著說,“援疆就是要把好技術留下來,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讓大家少跑腿、少受罪。”
為了更好地發揮中醫特色診療優勢,趙計軒結合新疆居民疾病譜,將中醫強調的辨證論治基本原則與西醫、民族醫學進行有機融合,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個性化的診療方案。
援疆10個月來,趙計軒收到了9面錦旗、5封感謝信,這些錦旗和感謝信承載著患者及家屬的滿心感激,更代表著這位河南醫生與新疆百姓之間的深厚情誼。
“我的目標是能真正為這里‘造血’,幫助當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坐診之余,趙計軒積極參與豫哈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培訓班,通過深入淺出的案例分析,使學員們深入了解針刺療法等中醫傳統技法,并通過現場技術實操,手把手教授學員運用掌握相關療法。
趙計軒的故事是河南中醫藥文化潤疆工作的生動縮影。2024年以來,河南創新性開展中醫組團式援疆,每年選派約40名中醫專家赴哈密,開展技術幫扶的同時推動中醫藥文化潤疆,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變得可感可觸、可知可及。
●教育工作者
一本教材架起產學橋梁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樊雪婧
在新疆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園里,常可見一個步履匆匆的身影——那是跨越2000余公里,自鄭州市奔赴而來的援疆教師、河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物流管理系主任劉威。
9月23日,剛下了課,劉威便趕往一家煤炭物流企業調研,為正在編寫的《煤炭物流與供應鏈》教材尋找典型案例。
一年前,初抵哈密,劉威滿腦子想的都是所學專業如何與當地發展相結合。他深入了解當地產業規劃后得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現代物流被列入自治區“十大產業集群”,且學校正籌備建設新疆能源與鐵道職業技術大學。但走訪時他卻發現,作為核心環節的煤炭物流,不僅缺少專業教材,連教學也只能參考普通物流教材,與煤炭物流產業的實際需求嚴重脫節。
“學生學的和企業用的對不上,必須編出一本能落地的教材。”劉威下定決心,一定要編寫一本貼合新疆煤炭產業實際的專業教材,不僅填補國內學科空白,更要成為連接教學與產業的橋梁。
面臨國內沒有同類教材可借鑒的困境,劉威跨區域協調,最終聯合新疆、河南兩地的6所學校、19名教師組成了編寫團隊。
對于劉威來說,援疆不僅是職業選擇,更是初心之旅。2024年,當得知援疆工作通知時,劉威第一時間報了名。在他看來,教育援疆不是簡單的知識輸出,更要通過專業建設為新疆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專業人才。
劉威的傾情付出遠不止于教學的傳授。他協助院系完成了現代物流骨干專業群建設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等編寫;開展師帶徒,成立絲路創新工作室,定期對青年教師進行一對一指導;積極服務當地物流產業發展,指導學院與中國郵政哈密分公司等3家企業簽訂了產學研合作框架協議。
劉威立志深耕物流專業教育,努力培養更多適應新疆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譜寫新時代新疆繁榮發展新篇章貢獻自己的力量。
●農業技術人員
一腔赤誠推進科技興牧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一潔
“只要一個電話,李老師都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每次看到他,我心里就踏實了。”哈密市牧祥農業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韓斌口中那個像“守護神”一樣的人,是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援疆干部、哈密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海利。
新疆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畜牧業是農牧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疫情防控更是守住“錢袋子”的關鍵。
“只有深入基層,才能摸清真實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和施治。”2023年5月,作為第十一批河南援疆干部人才,初到哈密,李海利沒有急于推進工作,而是花費3個月左右的時間調研走訪。
在牧區,動物腹瀉一直是中小規模養殖場面臨的主要問題。李海利創新性地將微生態制劑與中草藥結合,經過實踐驗證,示范區域內動物腹瀉發病率大幅下降。
在推進畜牧業現代化的同時,李海利始終堅守生態底線,探索出動物疫病生物防治新路徑。
“牛羊梨形蟲病是危害哈密肉牛、肉羊養殖的重大疫病,而蜱蟲是主要傳播媒介。”李海利發現,傳統化學防治不僅污染環境,還容易產生耐藥性。為此,他帶領團隊歷時近兩年,成功研發出高效安全的殺蜱生物制劑,為梨形蟲病源頭綠色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撐,也讓綠色養殖理念在邊疆落地生根。
來疆為什么?在疆干什么?離疆留什么?這是李海利時常思考的問題,也是他對自己的提醒。
“我受指派來這里服務3年,服務有期但幫扶無期。”兩年多來,在李海利的帶領下,受援單位成功申請區級和市級項目4個,完成科研項目2個,培養技術骨干6名。他還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和科技培訓,培訓200余人次,為當地畜牧業發展注入長效動能。
“科技興牧的道路還很長。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新疆建設,用科技守護這片土地上的牛羊。”李海利說。
●工程技術人員
一個項目連接文化血脈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筱晗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州區,一座融合豫疆文化的現代化建筑——豫疆歷史文化交流基地建設項目,正拔地而起。
9月25日,中建七局豫疆歷史文化交流基地項目經理李仕海表示:“這座建筑面積達12700平方米的文化交流中心,是河南省援疆的標志性工程之一,更是連接中原與新疆的文化橋梁。”
這里建好后會是什么樣?據李仕海描述,整個建筑外形恰似中原的鼎,外立面層層疊疊,宛如歷史長河的沉積,“這座建筑本身就是豫疆文化交融的生動寫照。”他說,待明年8月完工后,參觀者就能通過館內沉浸式展陳技術和數字化互動設備,領略兩地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特色,深切體會豫疆兩地雖相隔千里,但文化血脈卻緊密相連的深厚情誼。
綠色與智慧建造是項目的一大亮點。結合新疆能源基地與氣候特點,采用自保溫加氣塊、太陽能光伏系統、雨水回收裝置等先進技術,全力打造低碳示范工程。同時,依托中建七局打造的BIM+智慧工地平臺,把物聯網傳感器收集的數據和BIM模型實時融合,實現整個項目從設計到建造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遠在新疆的日子,家人的支持是最溫暖的慰藉。李仕海的女兒剛上小學,她經常驕傲地告訴同學:“爸爸在新疆建大樓。”妻子的默默付出更讓他感動不已,“雖然陪伴的時間少了,但家人知道我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李仕海說。
新疆人民的熱情同樣深深感染著李仕海和同事們。項目組中有不少像李仕海一樣的河南人,早已把新疆視為第二故鄉。項目總工程師閆坤一畢業就留在鄭州工作,今年2月來到新疆。“剛來時確實有些不適應,但每當在公交車上看到‘豫哈情深’的標語,吃到老鄉送來的西瓜,心里就只剩下一個念頭,一定要把工程建設得更好。”他說。
項目建設正酣。在新疆這片熱土上,豫疆人民的心更近了、情更深了。
●基層工作者
一份初心踐行為民服務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若郡
電話接通時,吳景衛反復說著一句話:“我感覺也沒干啥,做得很平常。”這位來自河南駐馬店的援疆干部,言語間透著中原人特有的樸實。
2023年4月,吳景衛作為河南省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中的一員,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新星市,擔任第十三師紅星二場黨委常委、副場長。
在紅星二場,吳景衛主要負責為民服務中心的工作。面對陌生的環境,他深知,只有多和土地、職工、群眾打交道,才能真正聽懂他們需要什么。
援疆之初,一次尋常的入戶走訪讓吳景衛結識了盲人按摩師張金龍。張金龍技藝精湛,本該可以憑此手藝養家糊口,卻因信息閉塞,一直賦閑在家。看到張金龍的困頓,吳景衛暗下決心:要為這雙手找到出路。
吳景衛把目光投向團場醫院,向院方推薦這位特殊的按摩師。在吳景衛的一次次努力下,張金龍獲得了在日間照料中心工作的機會,一家人也有了穩定的收入。
幫助一個人還遠遠不夠,漸漸地,吳景衛把工作重心從“解決一個問題”轉向“解決一類問題”。定期組織居民召開懇談會,便是他推動社區自治的關鍵一步。
團場社區議事廳里,居民代表、社區工作人員與吳景衛圍坐在一起。大家暢所欲言,吳景衛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百姓的“急難愁盼”。
這份為民服務的初心、人民公仆的情懷,跨越千山萬水,從中原大地綿延至東天山腳下。
木特來甫·玉素甫,是吳景衛在柳樹泉農場結對子的維吾爾族“親戚”。自從認下這家親戚,吳景衛的手機里便多了一個專屬相冊。相冊里,存著兩家人的溫暖合影、玉素甫妻子的病歷資料和他為孩子們查詢的征兵政策。
“他們相信你,有困難才愿意找你,‘家人’的情分就在這你來我往中愈加深厚。”吳景衛說。當被問及離疆后要留下什么,他沒有直接回答。但看著張金龍一家重拾希望,社區里完善的基礎設施,維吾爾族“家人”臉上的笑容,仿佛一切都有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