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瓜果飄香。從 “萬里茶道” 舞陽北舞渡重要節(jié)點 —— 善德古寨雀壺街,來到明清時期的山陜會館,仿佛能跨越時空,聆聽善德古寨雀壺街的馬鈴聲,以及南蠻子、北侉子的各異方言。駐足彩牌樓前,眼前仿佛重現 “日進斗金”“九門九關小北京”“拉不完的佘旗店,填不滿的北舞渡”“水旱大碼頭” 昔日的繁榮盛景。
在舞陽善德雀壺街西側,有一處小院,門牌編號為 85 號。推門進入小院,影壁墻上懸掛著一塊牌匾,上面書寫著 “王鑄九畫院美術館”。筆者當即拿出手機,打開百度,輸入 “王鑄九”,屏幕上立即顯示相關信息:王鑄九,男,漢族,(1900—1966),河南舞陽人,原名鼎,號兩石,字嶦農。1922 年畢業(yè)于舞陽師范學校,1929 年前往北京,拜齊白石為師研習繪畫。1937 年返回舞陽家鄉(xiāng)從事教育工作,同時潛心研習國畫,學生有張起先、張耀先等。1947 年返京后,經徐悲鴻介紹,在北京展覽工作室任職,此后又先后在北京美術公司、北京中國畫院任職。他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亦是北京中國畫院專職畫家。1985 年,其學生張起先在曾祖父張廷燎傳下的祖宅中,創(chuàng)辦了 “王鑄九畫院”。后來,張起先的弟子王長東在舞陽善德雀壺街的祖宅內,組建了 “王鑄九畫院美術館”。
說起 “王鑄九畫院” 的由來,不得不提及 “王鑄九”“字嶦農” 的故事。在王鑄九的家鄉(xiāng) —— 舞陽縣棗林鋪鐵爐王村東側,有一座山名為 “嶦山”,又名北寺山、小寺山,海拔 294.5 米。嶦山三面被滾河環(huán)繞,南部地勢平緩,北部陡峭,地勢奇特,風景秀麗。山頂之上有一座寺廟,名為 “文殊寺”。每逢佳節(jié),西平、舞陽兩縣的百姓都會前來登高望遠,沉醉于山間美景之中。在明、清時期,嶦山被列為舞陽八景之首,有 “嶦山疊翠” 的美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舞陽嶦山一帶開明的王姓鄉(xiāng)紳,在嶦山文殊寺興辦私塾,取名 “嶦山書院”,傳授儒家經典、經史子集以及數理、科學等知識,王鑄九曾在此就讀私塾。1943 年,舞陽縣設立嶦山鄉(xiāng),王鑄九的家鄉(xiāng)鐵爐王村隸屬于嶦山鄉(xiāng),故其字為 “嶦農”。
站在舞陽北舞渡山陜會館彩牌樓前,漫步其間,欣賞彩牌樓上精美的石刻與木刻 —— 從琴棋書畫到平安富貴等題材,無不構思精妙、工藝絕倫,盡顯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此時,不禁想起王鑄九先生一枚刻有 “家在南陽古定陵” 的閑章。所謂 “古定陵”,便是如今的舞陽北舞渡。沙河與灰河在此交匯,將北舞渡環(huán)繞成一個半島;清澈的河水見底,水中魚肥蝦美;古老的渡口自古至今船來船往,向東可入淮河、通長江、達大海,向西能抵洛陽、至西域,向北穿太行可通塞外。舞陽北舞渡曾是古羹國的國都,當年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在此觀看 “不羹國”的 “東不羹城”“西不羹城” 遺跡,以及 “不浪鼓”的演奏。東漢時期,北舞渡是太尉兼衛(wèi)尉丁鴻的故鄉(xiāng),也是大書法家鐘繇、司馬懿先后受封 “定陵侯” 的封地。舞陽北舞渡在民國三十八年(1949 年)以前隸屬于南陽專區(qū),之后劃歸許昌地區(qū),1985 年起隸屬于漯河市。
漫步在從舞陽古定陵(北舞渡)通往南陽府社旗(佘店)的古官道上,尋覓王鑄九先生從嶦山到北舞渡的足跡,不禁感慨:當年他從定陵碼頭乘船至漯河,再踏上從漯河直達北京的列車,前往拜齊白石為師學藝時,心中定是滿懷憧憬與熱忱。這份對藝術的執(zhí)著與追尋,促使筆者提筆記錄下這段時光記憶,講述王鑄九畫院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王亞東)
(王亞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漯河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漯河市工藝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九三學社成員,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成員、中國國家畫院訪問學者、河南王鑄九畫院副院長、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著有《舞陽賈湖陶》。出版合著《救命符》。先后在《人民日報》《河南日報》《大河報》《河南經濟報》等發(fā)表散文、詩歌、小小說等。)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