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您這血糖數咋忽高忽低?是不是測的時候沒注意啥?”在市二院老年醫學科門診,醫生常常對著老年糖友的監測本犯愁。其實啊,在家測血糖這事,看著簡單,里頭的“小門道”可不少。今天就用大白話跟各位長輩和照護的家人們嘮嘮,讓血糖數據“說真話”!
一、測血糖像“打卡”,時間不對等于白打
別天天瞎測,也別想起來才測,找對時間很關鍵:吃降糖藥的長輩,血糖穩當的時候,一周挑2~4天“打卡”就行。早上沒吃飯時測(空腹),或者吃完午飯、晚飯過2小時再測都行。打胰島素的長輩,剛開始得“勤快”點,早上起來、吃飯前、睡覺前都得測。等血糖像“乖孩子”不鬧騰了,一周也得測3~4次;是感冒發燒、沒胃口吃飯,或者自己偷偷改了飯量、藥量,那可得加把勁測!一天測個4~7次都有可能——畢竟身體“鬧脾氣”時,血糖最容易“調皮”。
二、扎針采血有技巧,疼得輕還準
不少長輩怕扎針,其實找對方法,一點都不疼,結果還準:測之前先洗手!用溫水洗干凈,擦干了再測。手要是冰得像“凍蘿卜”,就搓搓手,但別使勁蹦跶,不然血糖會“忽悠人”; 扎針就選手指尖兩邊(比如無名指、中指),這兒肉嫩、神經少,扎一下跟被蚊子叮似的。血不夠別使勁擠,就像給孩子喂飯似的,輕輕捏捏手指根就行,擠狠了數據就“說謊”;血糖儀也得“伺候好”:電池別沒電,試紙別過期,更別拿張三的試紙用在李四的機器上—就像穿錯鞋,肯定不舒服還走不好路。
三、數據記下來,還得會“讀”
測完光看個數沒用,得讓數據“說話”: 拿個小本本,寫上“幾月幾號、幾點測的、血糖多少、吃了啥、走了幾步路、吃的啥藥”。醫生一看就門兒清,調藥時心里有數;血糖多少算正常?早上沒吃飯時3.9~7.0mmol/L,吃完飯后2小時別超10.0mmol/L。長輩年紀大了,稍微放寬點也沒事,比如空腹不超8.0,飯后不超11.1,只要別太低就行——太低了容易頭暈、手抖,跟“踩棉花”似的,多危險。
要是連續幾天血糖“飆太高”或“跌太低”,趕緊找醫生!可別自己改藥,就像開車,方向盤亂打容易出岔子。
四、長輩測血糖,“小貼心”得做到
萬一測的時候頭暈、心慌,八成是血糖低了!趕緊吃塊糖、喝口甜果汁,緩過來再測,身體比數據重要;老扎一個手指,那兒會變硬變疼。多換幾個手指,測完抹點護手霜,跟呵護臉蛋似的呵護手指;眼神不好的長輩,選個會“說話”的血糖儀(帶語音播報),不用瞇著眼瞅,聽著就明白。
結語:說到底,在家測血糖就像給身體“做體檢”,及時發現血糖的“小脾氣”,才能讓老年糖友吃得香、睡得穩。家人們多搭把手,幫著記記數據、提醒提醒,血糖穩穩的,日子才能甜滋滋!(尹紅婭 何月勤)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