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懷疑孩子的發育可能“不同步”時,許多家長會陷入猶豫和糾結。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神經發育障礙的早期信號。當家長心存疑慮并尋求專業幫助后,醫生可能會給出一個初步的診斷或高度懷疑的判斷。此時,家長的反應至關重要,而最常見的、也是最令人惋惜的反應就是——“我們再回家觀察觀察吧”或“孩子長大點可能就好了”。今天,我們必須鄭重地澄清:“等等看”是兒童神經發育障礙康復道路上最大的誤區。
誤區一:“長大自然就好了”
神經發育障礙是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性差異,不會自愈。隨著年齡增長,早期的行為問題可能消失,但會轉變為更復雜的學習困難、情緒障礙、社交挫敗和問題行為。早期的“好動”可能發展為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ADHD),影響學業;早期的“不說話”可能發展為孤獨癥譜系障礙(ASD),導致社交隔離。“等等看”的策略風險極高。
誤區二:“接受診斷就是給孩子判刑”
科學的診斷不是“判刑”,而是“導航”。它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標簽,而是為了:
1. 明確問題所在:清楚了解孩子的優勢和挑戰到底是什么。
2. 制定精準方案:為后續的康復訓練提供明確的方向和目標。
3. 爭取支持資源:是獲得相關政策支持和社會理解的前提。
拒絕診斷,相當于在迷霧中航行卻拒絕使用地圖和羅盤。
誤區三:“多看幾家醫院,萬一結果不一樣呢”
尋求權威機構的第二意見是合理的,但如果是漫無目的地“游醫”,反復尋求一個“不是”的診斷,消耗的不僅僅是金錢和精力,更是孩子一去不復返的黃金干預期。專家的共識是:一旦懷疑,應立即開始干預,評估和干預可以同步進行,而非等到最終診斷才行動。
誤區四:“做訓練就行,不需要藥物治療”
對于ADHD等障礙,大腦內某些神經遞質失衡是客觀存在的生物學基礎。非藥物治療(行為訓練、教育引導)是基石,但對于中重度患兒,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范的藥物治療是必要且有效的,它能從根本上改善注意力和沖動控制,為孩子接受行為訓練“打開一扇窗”。拒絕一切藥物可能使訓練事倍功半。
核心提示: 面對疑慮,最科學的態度是:坦然接受專業評估,積極進行早期干預。 時間是我們和孩子最寶貴的財富。(兒 科 鄭芳麗)
專家簡介
鄭芳麗,兒科副主任,中共黨員,副主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2008年畢業于河南中醫學院。現任世界中聯小兒腦癱專業委員會第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康復醫學會會員,河南省康復醫學會第二屆、第三屆康復分會委員,漯河市中醫藥學會會員,漯河市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漯河市醫學會第二屆兒科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擅長小兒腦癱康復,師承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馬丙祥教授。一直致力于兒科臨床、教學,曾到多家知名醫院進修學習。精于兒童呼吸道、消化道等常見疾病的中西醫診治,尤其是小兒腦癱、兒童自閉癥的早期發現和診治。對小兒抽動癥、多動癥的中醫藥診治有豐富經驗。近年來在嬰幼兒中醫特色外治方面也獲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和眾多家長的好評。
出診時間及地點 :周一、周四、周六全天在南門診樓207坐診
咨詢電話 :0395--5757291
下期預告:《搶占黃金干預期——為什么神經發育障礙的康復越早越好?》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