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旗(感謝信)背后的故事
一面面錦旗的背后隱藏著一樁樁感人的故事;一封封感謝信訴說著醫患情深......在這些榮譽的背后是醫者仁心的生動寫照,更是人民群眾對醫務工作者的滿意和認可。
為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積極落實“改善就醫感受 提升患者體驗”六聚焦六提升實施方案,即日起,漯河醫專二附院(漯河市骨科醫院、漯河市立醫院)推出“錦旗(感謝信)背后的故事”專欄,集中展示廣大醫務人員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建設特色鮮明的醫院文化,增強人民群眾就醫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沒想到困擾我這么久的腳踝問題,終于能徹底解決,現在走路上樓都跟沒受過傷一樣!”近日,一位患者家屬將一張飽含深情的感謝信送到了漯河醫專二附院(漯河市骨科醫院、漯河市立醫院)康復科診室里,寫信人是此前因踝關節扭傷長期未愈的患者,而信中反復提及、滿是感激的名字,正是漯河醫專二附院康復科的張磊醫生。
兩個月前,患者因外傷致左踝關節腫痛伴活動受限,不能負重行走,就診后被診斷為左側踝關節骨折、足部皮膚撕裂傷,清創術后選擇了保守治療。可經歷了一個半月的恢復,腳踝依舊疼痛,走路更是步履蹣跚,連簡單的上下樓都成了難題。隨后,患者找到了漯河醫專二附院康復科的張磊醫生。
初步就診,穩定患者心情
初次接診時,張磊醫生沒有急于制定方案,而是耐心傾聽患者的治療經歷,細致檢查患者的踝關節活動度,反復確認疼痛點位。“當時我特別焦慮,總擔心以后會留下后遺癥,”患者說道,“但張醫生一句話就讓我心里的石頭落地了:“你的情況能治療,咱們先明確病因,再慢慢恢復,急不來。”
雙心治療,加快康復進度
接下來的治療中,張磊醫生的“雙心”讓患者印象深刻,一邊是對病情的“細心”:他會定期記錄患者的踝關節恢復數據,根據腫脹程度、活動能力的變化及時調整康復訓練計劃,從基礎的關節活動度練習到逐步增加負重訓練,每一步都精準把控;另一邊是對患者情緒的“暖心”:每患者因恢復進度慢而煩躁時,張磊醫生總會抽出時間和她聊聊,用通俗的語言解釋治療原理,分享類似患者的康復案例,幫患者卸下心理包袱。
就這樣,在專業治療與耐心陪伴下,患者的腳踝一天天好轉:從最初只能緩慢行走,到后來能正常上下樓梯,再到如今可以輕松散步——曾經讓患者困擾不已的“老大難”問題,終于徹底解決。出院那天,患者特意手寫了這封感謝信,字里行間滿是真誠:“張醫生不僅治好了我的疼痛,更撫平了我心里的焦慮,這樣的好醫生,值得我們真心感謝!”
仁心濟世,領航健康未來
其實,在張磊醫生的從醫日常里,這樣的故事并不少見。他常說:“醫生治病,不僅要治身體的‘痛’,更要懂患者心里的‘急’。”這份對專業的敬畏、對患者的共情,正是漯河醫專二附院無數醫護人員的縮影——他們用專業的醫術驅散病痛,用溫暖的關懷傳遞力量,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醫者仁心的動人篇章。(盧 闖 康復科 劉 旭 袁錦鈺)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